时间:2024-11-08 19:30:28 点击:9
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减少叛逆行为的发生。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一致或矛盾的行为或言语。这有助于维护家庭规矩和纪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1.新目标教育(多年教学经验)
2.良德教育(性价比高)
3.青少年学校(环境师资好)
4.渝铭青少年教育(专业靠谱)
5.杰龙教育(大品牌)
6.少林武校
7.兴华励志
8.正苗启德
9.关兴教育
10.少年特战教育
以上机构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请多了解多对比。
家长的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孩子真的这样下去的话,说废了这有点太夸张,但至少对复学和康复非常不利。
所以父母意识到孩子现在的状态不佳,希望帮助孩子恢复比较正常、积极的生活和学习,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切忌操之过急,千万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预,反而令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
1.孩子目前的行为是缓解压力、避开现实痛苦的唯一方法,在这个阶段,这是利大于弊的。
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不但出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症状,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根本没法学习;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恶劣,几乎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
这个现实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他们一想到以往的经历就痛苦、愤怒;想到现在的困境就痛苦、无助。再想到未来怎么办?更是迷茫和绝望。
如果他们终日陷于这种负性情绪和负性思维内容中的话,精神很快就会彻底崩溃,行为会走极端。
而玩游戏、刷手机、看短视频或网络小说可以暂时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焦虑和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甚至是唯一的解压方式。
如果连这个方式都失去了,他们面对痛苦的来袭时无处可逃,所导致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行为严重失控,甚至自杀。
所以,在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阶段来说,孩子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压,这是利大于弊的。
希望有了以上这样的认知后,父母要学会理解、包容孩子目前的状态。这是孩子在精神心理不正常状态下的正常行为,一定要理性对待。
2.很多孩子虽然看上去沉迷网络,但根据临床经验,绝大部分孩子都不是成瘾状态。
很多孩子告诉我们,他们休学在家时非常郁闷、无聊,也不想出门,只好打打游戏、上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其实也无聊,但不打更无聊”。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说他们是“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游戏障碍”等等。孩子内心是不接受的,非常排斥,这很容易导致更大的亲子隔阂和矛盾冲突。
而且如果父母这样想,也容易徒增焦虑,甚至可能物色一些戒网瘾学校准备把孩子送过去。这千万千万不要做!社会上仍有很多不规范、不科学的“戒网瘾机构”,反而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3.孩子目前状态和行为的背后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即使小部分人真的有“网络成瘾”症状,这也是表象。
这就涉及到我们一直强调的抑郁症、双相障碍背后的心理社会根源。尤其是抑郁症,其主要根源是患者成长经历中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典型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部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都属于病理性记忆。
那叠加性心理创伤从哪里来?原生家庭、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通常占了较大部分,还有来自学校、社会、互联网的等等。
所以,如果父母能尽量修复孩子遭受过的心理创伤,哪怕是在现阶段只能部分修复原生家庭、父母不当教育带来的创伤,也会令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有明显减轻。
4.对于孩子的黑白颠倒、作息紊乱,家长不要过于焦虑,现阶段只要孩子有比较充足的睡眠时间即可。
为什么很多休学在家的孩子打游戏、上网到深夜?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晨重暮轻”的特点,他们晚上的精力和情绪状态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青少年患者在现实中不愿社交,但其实仍希望在网络上与人交流。打游戏、网络聊天、逛论坛等等,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而大部分网友也是在天黑才上线的,互联网使用的高峰一般在晚上。换言之,只有在夜晚、甚至是深夜,孩子才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一起打游戏、消磨时间,释放压力。
那打游戏到深夜,第二天自然就会起晚。有的孩子凌晨2、3点才睡,直到下午1、2点才起床。只要他们的睡眠时间充足,睡眠质量较好,起来之后精神状态还可以,家长就不用太担心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
有的家长太焦虑了,又非常严格。孩子都生病休学了,他们还要求孩子像上学那样起床作息。孩子不起来他们就指责、掀被子、连拖带拉,非达到目的不可,这实在是愚昧、无知!千万别干这种事!
总的来说,孩子目前处于特殊时期,这种状态是暂时的、他们需要的。父母要懂得理解和包容。
5.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具备“时间思维”,对当下的阶段不要灾难化思维,及时打住自己的负性情绪导致负性思维内容及消极行为的恶性循环!
“孩子这样不是废了吗?”这就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累了就要放慢速度,积极调整,后面才能跑得更快更好。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