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5 11:16:20 点击:7
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对儿童康复也非常重要。家长应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过程,关注孩子的康复进展。儿童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康复效果。良好的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康复进程。儿童康复需要的时间因多种因素而异,无法一概而论。家长应积极配合,关注孩子的康复进展,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顾。同时,也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康复效果,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和治疗计划。
1、星星桥
2、康音贝贝
3、慈爱康复
4、心心语
5、比聪教育
6、声语教育
7、博爱康复
8、优佳加感统
9、东方司乐
10、金博智慧
类似的机构很多,众说纷纭,每个人实际情况也不一样,以上机构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建议您根据需求对机构进行详细了解对比,选出合适的机构。
1、为爱前行,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诠释着“天生无畏”的教育实践家精神和创新者的激情,秉持“用爱和专业为儿童创造更多可能”的服务理念。
2、融合当今世界心理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教学课程体系与评估、训练方法,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
3、在课程和方案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聚焦孩子的痛点和需求,既考虑幼儿的个体能力和兴趣需要,又有机地融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经验,旨在培养幼儿获取学习能力,而非刻板的技能。
1、拥有针对语言、认知、社交、个人工作、多方位对儿童所有能力进行、提升力争在强化训练之后儿童能够融入普通教育。
2、语言发育迟缓学校成熟康复项目体系,询证实践验证,效果显著,以行为矫治为基础,行为分析干预为教育手段,社交沟通、社会适应为训练点。
3、家长支持系统,家长心理辅导,家庭训练指导,家校强强联合,确保儿童高频强化,五大评估体系, 直击儿童弱项,1对1订制训练康复项目。
语前能力是指在孩子说话之前具有的一种不用语言和外界沟通的能力,包括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交流、模仿等非言语能力。语前能力对孩子的未来说话和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孩子第一次呼喊“爸爸、妈妈”时,父母激动与喜悦的心情无以言表,但这还不是孩子真正“会说话”。孩子真正把有意义的声音形式和概念内容结合在一起,通常要在1周岁以后。那周岁以前的孩子是否有沟通能力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沟通能力在家庭环境中得以发展,并且十分重要。
语前能力
在出生后的第1年里,孩子几乎都在学习如何与外界沟通。正式开口说话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作“语前期”。语前能力是指在孩子说话之前具有的一种不用语言和外界沟通的能力,包括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交流、模仿等非言语能力。语前能力对孩子的未来说话和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雅恩给爸爸妈妈们准备了10条小贴士,适用于处于语言前期的孩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1.语言描述孩子想要表达的信息
当孩子在向你传递信息时,把你认为他所想要表达的信息用语言描述出来。他向你传递信息的方式可能是靠近你,或者用手指,或者眼神关注,或者发出声音等等,这个时候你尽量使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他要表达的信息。
比如说,如果孩子坐在秋千上踢腿,想要你从背后帮他推一下秋千,你可以说“宝宝要妈妈推!”或者“好的,我来推(秋千)。”
2.停止说话并等待,给孩子一个发起沟通的机会
你要做的就是靠近孩子,显示出你对他的兴趣,然后等待他来给你传递一个信息。
比如,如果孩子正在专心地看另外一个宝宝哭鼻子,不要说任何话。等待他来跟你沟通。一旦他朝你看,用手指向婴儿并发出声音“啊啊”,你就可以对他做出回应,描述出你觉得他在“想”的事情:“是的,这个宝宝在哭。”然后安静地等待,但是表现出你对于这件事的兴趣(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给孩子一个机会来发起沟通(发起沟通是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3.在熟悉的游戏/活动中暂停,鼓励发起沟通
当你和孩子正在做一些可以不断重复的活动,比如“挠痒痒游戏”或者“荡秋千”,你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不间断地暂停。比如说,在你给孩子挠了一会痒痒之后,暂停游戏然后等待他来向你传递他还想要继续挠痒的信息。这个时候,你不要说任何话,就以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或者,在给孩子推了几次秋千之后,暂停推的动作,然后等待,不要说任何话,看他是否会向你表达要你继续推他秋千。这样做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让你继续”的含义,并让他体会到沟通的力量。
4.使用“有趣的”词汇
当你和孩子玩的时候,你可以使用一些“有趣的词语”和“有趣的声音”,比如“嗖!”“嘣!”“耶!”“砰砰!”“哎呀!”。这些词语和象声词会特别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为一般我们在说这些词语时,会伴随夸张的语调。
这些有趣的词语和声音可以在某个活动中反复使用,给你的孩子很多听到它们的机会。像是“嗖!”和“砰砰!”的词语可以用在玩具车的游戏活动中。“啪!”和“哦哦!”这两个词语可以用在吹泡泡的游戏中。“哗!”这个词在给孩子洗澡时非常合适。“嘣!”和“咚咚!”在孩子敲玩具鼓的时候就是很好的词语。“嗯嗯,好好吃!”就可以很自然地出现在用餐的时间。这些“有趣的”词语和声音通常是孩子开始模仿的第一个词语,也可能是后面他第一个会去说的词语。
5.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动作行为
模仿是一种很好的维持互动的方式。当孩子在敲玩具鼓时,你也可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和他一起来敲鼓。然后等待,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在你吹泡泡的时候说“哇哦”,你也对他说“哇哦”,然后注视他,看他是否也注意到你。
如果他在地上推小汽车玩,你也在旁边推一个小汽车,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模仿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你通过模仿他的声音和动作行为,能鼓励他来注意你,甚至反过来模仿你。
6.用相同的词语描述日常活动
当你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对孩子使用相同的词语和语句,他会日复一日地接收这些他所熟悉的、重复性的词语。
比如,当你每天早上给孩子穿衣服时,你可以用相同的语言向他描述这些过程,你可以说“穿上衣,穿裤子,穿袜子”。当你给孩子洗手时,你可以说“把水龙头打开”“水很温暖”“用肥皂洗手”“用毛巾擦手”……记得在你说完以后要等待,给孩子一个用动作、声音或手势来回应的机会。
让孩子在每天相同的情景中听到这些熟悉的词语和语句,能帮助他更好地建立语言理解能力。
7.当你和孩子说话时,运用手势和肢体语言
当你跟孩子说树上有一只鸟时,用手指向那只鸟。当你告诉孩子现在要出门时,你可以拿着车钥匙放在他面前,或者用手指向门。当你要给孩子洗手时,你可以做出洗手的动作。
这些动作和手势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你所说的话。这样做同样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些他自己可以使用的、非言语性的信息表达方式。学会正确地运用手势和肢体语言,也是学会说话前最重要的一步。
8.给孩子一个选择
给孩子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这样他就可以用他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一个物品的喜欢了。拿起两个物品,在给孩子看的同时,说出每个物品的名称。
比如,你可以问:“你想要苹果还是香蕉?”,同时在你说“苹果”的时候,给孩子看苹果;在说“香蕉”的时候,给孩子看香蕉。这时孩子很可能会用他独特的方式来让你知道他的选择。他可能会用目光注视他想要的那个物品,或者伸手去拿,或者用手指,或者在看那个物品的同时发出声音。一旦他向你表达出了他的选择,你就把对应的物品给他。这能让他体验到沟通的力量!
9.孩子面对面
当你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你需要把身体弯下来,使你和孩子差不多处在同一高度位置,并能有比较好的眼神交流。当孩子坐在他的儿童椅上时,你就坐在他的对面。当他在地板上玩的时候,你也趴下来或者坐在地板上。
用这样的方法,孩子就可以更好地注视你、聆听你说话,你们两人之间的连接也会更加紧密。孩子们通常都很喜欢大人能放低姿态,和他们保持同一水平高度!另外,在这么做了之后,你也能更好地看到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并捕捉到孩子的那些最细微的沟通意图。
10.少问问题!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家长们很容易养成问孩子很多问题的习惯。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连词语也不会说,那么你让他回答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在为难他。实际上,你应该多给孩子提供信息,才会让他学到知识,而不是问他很多问题。试着减少你对于孩子的问题,改为对孩子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多一些描述。
比如,当孩子在玩橡皮泥的时候,不要问他“你在做什么?”,而是描述他的动作行为“哦,你在挤橡皮泥。”又比如,当孩子在看书本里一幅长颈鹿的画时,不要问他“那是什么?”而是直接说“那是一只高高的长颈鹿!”
这些实用小技巧,您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了呢?如果还没有,不妨赶紧行动起来,运用这些简单易学的方法与孩子互动起来吧!
语前能力是孩子说话前的重要基础,就像一粒种子,需要沟通环境的土壤,才能促使它生根发芽,形成与我们一生相伴的语言能力。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忽视哦!